当我们谈起包拯,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位脸色如炭、铁面无私的开封府尹。
无数传说和戏剧中的“黑脸包公”,以他的正义和威严,让不公之事无处遁形。
然而,这一形象与历史记载的包拯有着显著的不同。
事实上,包拯并非面容黝黑,而是一位皮肤白净的书生。
除此之外,包拯去世之后,他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遗产”,这个“遗产”后代吃了1000年,甚至第29代孙比李嘉诚还富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清廉官员到家族支柱包拯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农家,他的父亲包继宗是一名普通的乡间士绅,母亲冯氏则是一位贤惠的家庭主妇。
家庭的清贫并没有阻挡包拯追求知识的脚步,反而让他更加刻苦学习,以期有朝一日能够报效国家,造福百姓。
展开剩余91%包拯的为官之路开始得较晚,他38岁时才步入仕途。
在那个年代,这个年龄已经不算年轻,但正是这段时间的磨砺,使他更加成熟和坚定。
包拯先后担任了多个地方的县令,他以公正无私、廉洁奉公的态度,迅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同僚的尊敬。
在担任天长县令期间,他以铁腕手段惩治贪污腐败,不畏强权,为民请命,成为了百姓心中的“青天”。
他的清廉不仅表现在工作上,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包拯一生简朴,从不贪图享受。
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这句话就是说,只要有包拯在的地方,任何关节都无法打通,也就是“贿赂无门”。
原来,当时,人们如果想要报官,就得先写诉状。
而衙门里的相关人员他们常常借着接收百姓的诉状而敛财,以各种理由索取金银。
百姓们无奈之下,只得任由这些小吏摆布,因为他们掌握着是否能将诉状顺利递交给府尹的关键。
包拯在就任不久后便察觉到了这一问题。他开始暗中观察,看到了府衙内的种种不公。
有一日,他亲自装扮成普通百姓,混在告状的人群中,亲眼目睹了一个老农因无力支付小吏的索要而被无情地推出衙门的场景。
这种不公正的现象深深刺激了包拯的正义感。
决心彻底改变这种状况的包拯,选择了一个大胆的方法——他命令将开封府的大门常年敞开,亲自坐镇大堂,取消了所有中间环节。
他让百姓可以直接向他陈述问题,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行政改革。
初次实行时,府吏们一片哗然,他们不敢相信这位新上任的府尹竟然敢如此打破常规。
第一天,包拯亲自坐在衙门大堂,身后挂着公正如山的匾额,面前则是来自城内外的百姓。他们初见此景,都感到十分震惊,但很快,这种震惊转变为信任与敬仰。
接下来的日子里,包拯不辞辛劳,从早到晚审理案件,每当有百姓进衙述说冤情,他都耐心听取,不让任何一名小吏介入。这种做法有效地阻断了小吏的横征暴敛,府衙内部的风气也因此大为改观。
所以人们常说恶善就在“一念之间”,包拯的清廉不止是自己清廉,而是影响着一大批人的清廉。
庭的挑战与晚年的慰藉不过,包拯为官虽然因其正直而顺利,但个人生活却充满挑战。
在包拯的个人生活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子嗣的早逝。
包拯有一子名包勉,聪慧异常,年少时便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然而,天不假年,包勉年仅三十便因病去世。
这对包拯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随后,包勉的儿子也相继夭折,使得包家一度面临断绝香火的危机。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包拯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然而,命运总是在最黑暗的时候,给人一丝希望。
在包拯六十岁生日的那天,他意外得知还有一个儿子包绶。
那天,包拯的府邸格外热闹。整个府邸被红色的灯笼和彩带装饰得喜气洋洋,宾客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笑语和祝福声此起彼伏,一片祥和的气氛。
在宽敞的大厅内,长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香气四溢,但包拯本人的心情却是复杂的。
他坐在主位上,手拿着一杯未曾动过的酒,眼神时而迷茫地投向窗外。
尽管府上布置得如此喜庆,包拯的心中却掺杂着一丝难以言表的忧愁——他忧虑自己家族的未来,因为他唯一的儿子早逝,孙子也不幸夭折,使他感到家族可能面临绝后的境地。
正当府邸的庆典进入高潮时,儿媳崔氏悄悄从后院带着一个小婴儿走进了厅堂。
这个小婴儿被包裹在精致的绣花毯子中,睡得正香。
尽管包拯还未注意到崔氏的举动,但其他宾客逐渐察觉到了异常,议论声渐起,纷纷猜测崔氏怀中的孩子是谁。
此时,包拯的夫人也注意到了崔氏的动作,但她尚未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婴儿是包拯的之前的小妾生下的孩子,当时包拯由于年老,认为自己今后恐怕不会再有孩子了,于是就遣散了那个小妾。
不曾想,小妾在回到娘家之后发现自己怀了孕,后来这件事情被包拯儿媳知道后,这才在包拯六十岁生日的这天,将这婴儿抱回了包家。
只见包拯的崔氏走到了他的面前,双手将孩子呈上,低声说道:“这是您的孙儿。”
包拯一时间愣住了,随即不由自主地伸出双手接过了孩子。他仔细观察这个小生命,见到孩子安详的面庞,不禁感慨万千。
而府邸内的气氛由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所有的忧愁烟消云散。
包拯当即决定,为这个意外来的孙子起名“包綖”。他高声宣布这个名字的同时,大厅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这一刻,包拯的心终于落下了重重的一块石头,脸上的愁云被喜悦和希望所取代。
他举杯邀请宾客共同庆祝,这个六十寿宴因为一个新生命的加入而变得更加难忘和珍贵。
这天,不仅是包拯生日的庆典,更成为了包氏家族新希望的开始。
宾客们离开时,纷纷称颂这是一个奇迹的日子,包拯的家族有了新的继承人,他们的故事将得以延续。而这个小婴儿,未来的道路虽然未知,但已经被赋予了重大的期望和无限的爱。
这个消息无疑为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一丝慰藉。
包绶的出现,使得包拯重新燃起了对家庭的希望。他将所有的父爱倾注在这个儿子身上,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精神和家族的荣耀。
包拯的“遗产”包拯对然老来得子,但是对于这个儿子,他也没有过分的溺爱。
在包绶5岁的时候,包拯便去世了。
包拯一生两袖清风,甚至在生命的最后,留给后人的“遗产”,也就只有一条“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条家训主要就是强调后代官员必须清廉,违者不得入祖坟。
这一规定,深深影响了包家的后代,使得包家子孙在仕途和生活中都保持着高尚的品德。
包家的后代中,许多人选择了务农和经商,而不是走仕途,这种选择并没有削弱他们的影响力,反而使得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中,展现出了包家精神的光辉。
包拯的第29代孙包玉刚,是包家后代中最为人熟知的一位。
他被誉为“世界船王”,在商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早年间,包玉刚在银行工作,接触到的是前言的金融消息。
1955年,凭借着在银行里摸爬滚打的经验,敏锐的察觉到对外贸易的前景,说服父亲买了一艘燃煤货轮,开始了自己的“海上”事业。
也是在这一年,环球航运集团成立,之前买的那艘货轮,被他租给了一个日本企业。
然而,他一边从事租船,一边用收租来的钱,再加上贷款,来造船。
如此往复,到1979年,其船队的规模达到202艘。
当时,就连美国《财富》都评价包玉刚是“海上的统治者”。
海上的事业已经做大做强,包玉刚也将部分投资转移到陆上和航空领域。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以25亿港元收购香港四大洋行之一的英资某财团,并且还打入另一个英资银行董事局,投资房地产、交通运输等领域,与李嘉诚等人成立航空公司,一时间风头无量。
当时那个时候,包玉刚比李嘉诚还有钱,也是他带着李嘉诚击败英资财团,这一传奇,至今也是香港商业史的经典战役。
包玉刚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更因为他秉承了祖先的清廉和正直。
1984年,包玉刚回到老家宁波,在宁波的天一阁查《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的时候,意外得知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
为了延续包拯的精神,他积极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不仅投资修建宁波大学,还捐建医院、饭店等现代化建设的一些项目。
包玉刚的成功,成为了包家后代中的一个典范。
他的事迹,激励了许多包家子孙,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拼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包家子孙们,世代遵循着祖先的教诲,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扬光大,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包家的家训,不仅仅是对后代的约束,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一“家训”,让后代“吃了”1000年。
包拯通过家训,将清廉与正直的精神,传递给了后代,使得包家子孙们,在仕途和生活中,都保持着高尚的品德。
包家的这种精神,成为了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
《我从包公家乡来|船王包氏家族后人曾到天一阁寻根》大皖新闻
发布于:山东省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