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店创业热潮再升级,90后大学生如何避坑并提高盈利
近两年大学生扎堆早餐店,朋友圈里一问,十个有仨是本地大学毕业的“新包子老板”。不少人觉得这行业门槛低,学几招就能年入三十万。实际情况和短视频里的光鲜差太远。查了餐饮协会数据,餐饮赛道成了25岁以下创业者首选,但学历越高反倒更容易“掉坑”。我身边一个学金融的硕士,开店不到半年就关门,教科书里没教怎么对付装修队跑路和水电涨价。
很多人转餐饮是“被鼓吹”,前互联网人说自己月入八千,刷到博主说早餐一天卖一万,结果头脑一热就辞了职。可现实并不美好,营业额看着高,抽掉房租水电再扣原材料,基本剩不下啥。设备这块也是掉坑利器,一个豆浆机坏了修两次,抵得上一周毛利。而且市场调研的“热力图”,写字楼商圈早餐时间集中,实际到店人数总比预估少一截。
外行被坑还有各路“隐形成本”,装修花样特多。有朋友下单门头设计,被收了两万,其中居然有个“消防审批费”,发现是设计公司套路,行业新手吃最多亏。外卖平台选址,也容易被数据忽悠,早高峰到晚下班差异太大,选错就看着冷清发愁。
统计来看,餐饮初创公司第一年垮掉率超过六成,全国餐饮生存率低到不到两成。二线城市为统一市容,一口气拆掉街边摊,两百多个摊贩说没地挣钱吵得天翻地覆。有趣的是,房东和年轻店主续约,经常谈不拢,老房东抠细节,年轻人嫌规则不合理,租约谈成相当费劲。典型“双输”,谁都不愿让步。
不过,也有脑子活络点的新人在突破。上海有个毕业生把早餐车搬上货车,走到哪儿人多开到哪。配合区块链技术,扫码即查食材新鲜度,损耗少了四成。武汉这边有人专吃夜班族市场,晚上十点出摊,包子豆浆夜宵卖得比上午还火。网友调侃说“早餐不是早上专利”,只认谁有刚需。
创业政策也在优化。比如政府发补贴,但申领门槛高,需要六张不同证件,流程老是拖。苏州近期上线电子证照,跑腿时间省了,师傅带徒弟模式也在推,六十岁大厨帮大学生看装修和原材料采购,看得仔细,新店存活率提升了15%。也有人说“经验值才是最值钱的”。
还有社区厨房案例,成都一家24小时营业,凌晨两点能吃面,周围老人白天打饭、上班族夜班回来补充体力,生意很稳定。老板靠邻里互相照看摊位,饭馆变成社区“活动中心”,信任成了最大资源。有网友直接说“没点人脉、情商,不如别入餐饮”。
你觉得大学生开早餐店还有哪些挑战?评论区聊聊
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