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1年古巴导弹危机中,中国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战略机遇,趁苏联忙于应对西方压力之际,对苏联的盟友印度展开了猛烈打击。此举让赫鲁晓夫感到深深的冒犯,在危机平息后,他迅速把注意力转回东方,展开了对中国的猛烈批评。面对苏联的强硬姿态,我方并未被其所谓的“霸权主义”所吓倒。苏共二十大之后,原本就已经露出端倪的中苏论战迅速加剧。
然而,赫鲁晓夫的政治命运很快发生了剧变——在一次政变中,他被勃列日涅夫推翻。此时,中苏关系似乎有了缓和的机会,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中国的预料。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被政变赶下台,中苏两国纷纷做出判断:中苏关系可能迎来改善的契机。虽然勃列日涅夫并不完全认为中苏关系的恶化全是赫鲁晓夫的责任,但由于赫鲁晓夫已经下台,他无疑成了一个理想的替罪羊。因此,苏联的党政高层一致认为,中苏关系的急剧恶化源自赫鲁晓夫的无礼鲁莽,既然他已被赶走,两国之间的矛盾也将随之消失。于是,同月,苏联方面向中国提出邀请,希望中国派遣代表团参加即将举行的十月革命47周年纪念活动,作为恢复两国友好关系的起点。
展开剩余85%中国方面积极响应这一邀请。周恩来总理亲自带领代表团赴苏。然而,原本充满期望的访问却因一个意外事件,反而使得中苏关系急速降温。
1964年11月7日,正式会议结束后的当晚,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苏共中央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宴会不仅邀请了各国使节,还包括了苏共中央的高层官员。在宴会上,周恩来总理出于友好与交流的目的,指示贺龙同志向苏联代表致意。然而,酒过三巡,气氛开始变得微妙。苏联高官们言辞激烈,甚至有些失态。
在与贺龙的交谈中,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马利诺夫斯基突然言辞过激:“苏中两国关系不和,是因为赫鲁晓夫和毛泽东关系不好。我们已经把赫鲁晓夫赶走了,接下来该你们也赶走毛泽东了!”这番话让贺龙既震惊又愤怒。因为马利诺夫斯基并非普通人物,他在苏联高层中与中国的关系极为深厚。1945年,他作为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亲自指挥“八月风暴”行动,带领部队将日军赶出中国东北。战后,他成为了苏联远东军的最高指挥官,在朝鲜战争中更是负责对中国志愿军的训练与补给。如此背景下,马利诺夫斯基此番言论无疑让中国代表团感到震惊和愤慨。
周恩来总理当场决定退出宴会,以示抗议,并返回中国驻苏大使馆等待苏联方面的正式回应。第二天,苏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勃列日涅夫亲自上门向周总理道歉。然而,周总理认为,这一“酒后吐真言”反映出苏共中央高层并未改变对中国的态度,要求召开正式会谈。
会谈后,苏联方面表态称:“虽然我们与赫鲁晓夫不同,但在与中国的思想分歧上,基本与他没有差别。”这一表态无疑是对中苏关系的宣判,意味着两国关系的彻底冷却。11月14日,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回国,中苏关系正式进入冰封期。
就在周总理回国的同月,苏联边防军便借“中苏边境谈判”尚未解决为借口,开始在边境挑起事端。1967年冬季,苏联边防军在中国的乌苏里江七里沁岛上,杀伤了数十名中国渔民。此后,边境冲突不断升级,1969年更是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孙龙珍事件、八岔岛事件等一系列流血冲突。
这段时间,中苏官方交流几乎断绝,双方对对方的真实意图产生了严重误判。误解和敌对情绪的积累,使得苏联新任国防部长格列奇科提出了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言论,甚至企图彻底消灭中国的核力量。
面对这种威胁,中国并未掉以轻心。自60年代末起,中国开启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同时在外交上开始突破困局,积极与深陷越战困境的美国接触,试图借助中美关系缓解来自苏联的压力。
中苏对立自1958年初现端倪后,便不断激化,直至70年代达到顶峰。尤其是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尽管中国将兵力集中在南方对越作战,但依然在北部边境部署了精锐的陆军,随时警惕苏联的干预。
然而,直到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中亚的“塔什干讲话”时,中苏关系才迎来破冰的曙光。在讲话中,年近八十的勃列日涅夫回顾过去,表示苏联从未对中国进行过威胁,也从未提出过领土要求,并表态愿意与中国重启边界谈判。这一言辞虽是政治表态,但却传递出了明确的沟通信号。中国方面对苏联的表态作出了积极回应,经过近三十年的对立,冰雪终于开始融化。
回顾中苏关系的历史,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自50年代末期以来,中苏一直处于极度对立的状态,且中美关系一度比中苏关系更为亲近,但这是一个误解。从客观上看,中国与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并不显著,真正困扰两国关系的是地缘政治上的冲突,特别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历史遗留的争端。
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苏联是唯一能够从陆地上对中国构成致命威胁的国家。虽然中国的周边邻国众多,但对中国本土构成威胁的国家寥寥无几。除俄罗斯外,只有印度和日本具备一定的潜在威胁。然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印度因地理的青藏高原障碍已不再具备威胁,而日本也无法突破美国的影响力对中国形成威胁。
与此不同,苏联的战略位置无可比拟。它不仅控制着西伯利亚,而且掌握着对中国的高地优势。中国若想反击,只能面对苏联的核心区域,无法构成对其本土的威胁。因此,只要苏联在边境采取行动,中国就会对其保持高度敏感。
苏联的战略优势是巨大的。以呼和浩特为例,距离中苏边境不到三百公里,从这里到莫斯科的直线距离长达5433公里,而从呼和浩特到北京仅有482公里。这个战略上的不对等导致中国对北方邻国的极度警觉,也使得中苏关系在一些小冲突中迅速恶化,进入冰点。
不过,苏联的战略优势只有在苏联有入侵中国的企图时才会显现。如果苏联没有这方面的计划,这一优势便变成了双方关系的障碍。事实上,苏联内部并没有明确的入侵中国计划。苏联的军事重点一直在欧洲,其在中苏边境的军力部署较为薄弱,且不少部队装备落后。
纵使如此,中苏之间依然保持过一些合作,尤其在1971年,中国成功重返联合国时,苏联投了赞成票,支持中国的合法席位。更重要的是,在越南战争期间,尽管中苏关系紧张,两国仍共同支持北越,帮助其赶走了美国的干涉。
因此,认为中美关系在某些时刻比中苏关系更为亲近的看法并不准确。中美关系的缓和,实际上是为了避免苏联的军事冒险,减少地缘政治上的威胁。中国也通过有效的中美沟通应对了60年代末期苏联的核
发布于:天津市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