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中南海菊香书屋里洋溢着喜气。
这天是毛主席长女李敏的大喜之日。
然而,就在这场简朴而温馨的婚宴上,毛主席第一次见到亲家公孔从洲将军,却语出惊人。
他端详着这位开国中将,缓缓说道:“你有点不配当孔子的子孙哟!”
毛主席一向待人亲切,为何会对初次见面的亲家说出这样的话?
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嫁女儿的特殊亲家
李敏,小名“娇娇”,是毛主席与贺子珍唯一存活下来的孩子。
她的人生起点,是陕西的一个旧窑洞。
由于战事吃紧,李敏四岁时就被送往苏联,与母亲贺子珍和哥哥毛岸青一同生活。
她对父亲的印象,仅来自于儿童院礼堂悬挂的领袖画像。
直到1949年夏天,贺子珍的妹妹贺怡才带着李敏来到北平,父女得以团聚。
毛主席当时正在开会,得知女儿抵达的消息后,会议一结束便匆匆离去。
这反常的举动让不少领导同志一头雾水,其实,这不过是一位父亲思女心切的真情流露。
转眼到了1958年,已是大学生的李敏在一次散步时,向父亲坦白了心事。
毛主席并不反对,但像天下所有父亲一样,他关心女儿托付的是个怎样的人。
一问才知,男孩叫孔令华,是李敏的高中同学。
他的父亲,正是开国中将孔从洲。
毛主席听后,悬着的心放下了。
“孔从洲我知道,是个老实人。”
他还补充道,听说孔从洲是孔子的第75代世孙。
从那时起,毛主席便常戏称未来的女婿为“小孔夫子”。
书房里的玩笑话
为了女儿的婚礼,毛主席特地从外地赶回北京。
1959年8月29日,婚礼在菊香书屋举行。
一切从简,只摆了三桌酒席,邀请了双方十几个亲朋好友。
孔从洲将军开完会后,被主席的秘书接到中南海。
毛主席紧紧握住孔从洲的手,亲切地说:“今天是两个孩子结婚,请你来坐一坐,叙叙旧。”
婚宴结束后,客人们去看电影,毛主席则特意留下了孔从洲和自己的表兄王季范,三人在书房里闲聊。
主席向王季范介绍自己的亲家:“我这位亲家公,可是在沈阳高级炮兵学校当校长,那是我党炮兵的最高学府啊。”
听到伟人的夸赞,孔从洲很是谦虚。
他坦言,自己总觉得文化水平不够,尤其是数学底子很差。
一旁的王季范点点头:“搞炮兵,确实要用到很多数学知识。”
就在这时,毛主席突然话锋一转,笑着对孔从洲说:“要是这样,亲家公,你还真就有些不配成为孔夫子的子孙哦。”
剪不断的孔夫子情结
孔从洲和王季范都愣住了。
毛主席见状,不紧不慢地解释起来。
“孔夫子一向强调他的学生要学好‘六艺’,而这其中,就有一门叫‘数’的学问,也就是数学。”
他接着说:“你身为孔夫子第75代子孙,数学不好可说不过去呀!”
这虽是句玩笑话,却也点中了孔从洲工作上的短板。
他立刻严肃地回答:“我的数学不好,主要是过去学习条件差,基础没打好。今后我一定努力赶上。”
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也正色道:“好的,相信你能进步。你们学校的炮兵必须学好数学。”
一句看似随意的玩笑,既体现了主席对专业技能的重视,也透露出他与孔子思想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结。
毛主席早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给两个女儿取名李敏、李讷,其出处正是《论语》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然而,随着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视野愈发开阔,他对孔子思想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他批判孔子思想中维护封建制度的部分,但又肯定其中具有民主色彩的精华。
他曾说:“从孔子到孙中山,这是一份珍贵的遗产。”
直到晚年,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毛主席对孔子的态度才趋于全盘否定。
这种态度的转变,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一封惊动主席的信
尽管婚礼上的初见伴随着一句“不配”的玩笑,但这并未影响毛主席对孔从洲的信任。
他们的见面次数屈指可数,但彼此间的尊重却分量十足。
时间来到1973年12月,孔从洲将军已是炮兵副司令。
一位特殊的客人找到了他。
来者是蒙定军的夫人杜琴岗,她哭诉丈夫遭人诬陷,身陷囹圄。
蒙定军是孔从洲在国民党时期的革命老战友,两人曾共同在原三十八军内建立中共工委。
如今听闻战友蒙难,孔从洲心急如焚。
他当即决定,要为老战友申诉。
他分别给毛主席和叶剑英元帅写了信,并附上了蒙定军的申诉材料。
信中详细陈述了原三十八军党组织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亲自指挥下建立的,如今负责人却被诬陷关押,其他党员也受牵连,恳请主席过问。
毛主席收到这封来自亲家的信后,大为恼火。
他拍着桌子说:“兰州军区这是在瞎胡闹!”
他迅速将信批转至总政治部,并附上批示,大意是质问为何政策没有落实,让兰州军区来汇报情况。
在毛主席的亲自干预和叶剑英元帅的过问下,蒙定军等人的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结语
回看那场婚礼上的玩笑,我们或许能有更深的理解。
那句话,不是轻视,更不是指责。
它是一位长辈对晚辈亲家在专业上的期许。
也是一位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的领袖,与一位孔圣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
它更是一块试金石,试出了孔从洲将军的谦逊与担当。
而那封沉甸甸的申诉信,则证明了这份基于人品和信任的特殊情谊,远比血缘和姻亲关系更为牢固。
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