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福布斯排行榜上,卓尔集团老总阎志以 19 亿美元(约合 152 亿人民币)身价,再次坐稳湖北首富的位置。
提起他,很多人会说 “这是个有情怀的商人”,毕竟他早年是写诗的,就算后来成了富豪,还总爱以 “诗人” 自居。可细究阎志的发家史,真的像他营造的那样,是靠 “文学素养” 和 “情怀” 逆袭吗?
1972 年,阎志出生在湖北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林业局工作,母亲是家庭主妇,家里还有五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九口人全靠父亲那点工资过活。
按理说日子该紧巴巴的,但阎志是家里第一个男丁,从小被宠上天,姐姐们还经常给他零花钱。他拿着这些钱买课外书,尤其痴迷金庸武侠,为了一本《倚天屠龙记》能骑 40 公里山路。
这种 “有钱有闲” 的成长环境,可不是普通贫困家庭孩子能有的,也为他后来 “追求文学梦” 打下了基础。
不过阎志的文学路没走顺。16 岁时父亲患病,他辍学进林业局接班,每天在深山勘测地形。好在他没放弃写诗,18 岁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风云》,还被作家刘醒龙看中,拉到黄冈文联当编辑。本以为能圆梦,可 1992 年纸媒衰落,杂志社破产,阎志揣着 200 多块钱去了武汉。
在武汉的四年,阎志换了好几份工作,从记者到编辑,还开过工作室,实在混不下去就当写手。真正的转折点,是 1996 年写刘德华传记。当时书商找他写《天若有情 —— 天王之王刘德华》,约定利润分成。这本书借刘德华的热度卖爆,阎志分到 2.8 万元 , 要知道 1996 年武汉平均月薪才 445 元,这相当于普通人五年的工资。
很多人夸他 “靠才华赚钱”,可真相是,他赚的根本不是 “文学钱”,而是 “流量钱”。如果不是蹭刘德华的热度,就算他诗写得再好,能拿到这么多钱吗?而且当时传统文学没人看,他却转头写明星传记,本质上是放弃了所谓的 “文学追求”,选择了更赚钱的路子。
拿到第一桶金后,阎志的 “商人本性” 彻底暴露。他看出 VCD 行业火热,就买下一家杂志社,改成专门介绍 VCD 光碟的刊物 ,内容全是明星歌曲、电影介绍,根本和 “文学” 不沾边。这本杂志精准踩中了当时年轻人的需求:大家买不起太多 VCD,就靠杂志选碟;光碟贩子靠杂志进货;VCD 老板靠杂志宣传。短短两年,他的公司就成了湖北最大的广告代理公司,还起了个名叫 “卓尔”。
这时的阎志,早就不是什么 “落魄诗人” 了,而是精明的商人。可 VCD 时代很快过去,卓尔面临转型。他跟风进军白酒、药材、学校、纺织业,却没什么起色,直到 2005 年盯上房地产。当时好地皮都被大企业抢了,他就避重就轻做商业地产,靠建仓库码头积攒人脉,慢慢做成综合公司。
2008 年,阎志赌了一把, 汉口要整合市场,他砸锅卖铁凑了 2 亿,拿下汉口北市场项目,规划占地 800 万平方米。这个项目争议不断,但确实让他在地产行业站稳脚跟,还得了个 “中国铺王” 的称号。2011 年卓尔上市,他又找武大同学拉来 2000 万美元投资,还说服阿里巴巴注资,之后开始疯狂收购,到 2020 年已经掌控 5 家上市公司,关联企业 240 家,市值超 500 亿。
很多人说他 “眼光独到”,可他的每一步选择,都是跟着风口走:VCD 火了做 VCD 杂志,房地产热了做商业地产,上市后靠资本运作扩张。哪里有红利,他就往哪里钻,根本不是什么 “靠情怀创业”。而且他的成功,也离不开时代机遇 , 如果没有 90 年代明星经济的兴起,没有 2000 年后房地产的爆发,他未必能走到今天。
更讽刺的是,阎志总爱强调自己 “诗人” 的身份,说成功靠 “文学素养”。可他的 “文学素养”,只在赚第一桶金时帮他写了本明星传记,之后再也没派上用场。他后来回归写作,更像是成功后的 “包装”, 用 “诗人” 的标签掩盖商人的逐利本质,显得自己和其他唯利是图的老板不一样。
当然,阎志也做过好事,2020 年武汉有难时,他捐了 1.8 亿物资,还盖医院、捐场地。这一点值得肯定,但不能因此就美化他的发家史。他的成功,本质上是 “踩准风口 + 精明算计 + 时代机遇” 的结果,和 “诗和远方” 没多大关系。
如今阎志坐拥 152 亿身家,是湖北首富,却还想维持 “诗人商人” 的人设。可大家要看清,所谓的 “情怀”,不过是他商业版图上的一块遮羞布。从写明星传记蹭热度,到跟风做 VCD 杂志,再到赌一把搞房地产,阎志的每一步都透着商人的精明。
他的故事,不是 “文学青年逆袭” 的励志范本,而是一个懂得抓住时代红利的商人,如何一步步实现财富积累的现实写照。
国内正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